一等奖:
1.坚守本分,不忘初心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侯剑敏
又是一年毕业季,翻开学生精心设计的毕业纪念册,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心里由衷地感到幸福。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初登讲台时一位老教师对我的谆谆教导:“请真挚地对待你的每一个学生,孩子们都很聪明,他们能敏锐地感觉到你是真诚付出还是虚情假意。”的确如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慢慢明白:“爱教育” 的本质其实就是“爱学生”,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本分”。
一、爱得公正
记得以前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甲、乙两个学生上课时都趴在桌上睡觉,并用书盖着脸。其中一个是学霸,一个是学渣。老师走过去一巴掌把学渣拍醒,骂道:“上课就睡觉,拿着书你都能睡着!”学渣不服,一指学霸道:“那他呢?你怎么不说他?”老师和颜悦色的说:“你看人家学霸就是不一样,睡着了也要拿本书啊!”在当老师前,我把这个当笑话听,当老师后,我把这个当警示语提醒自己。作为老师,一定要爱得公正,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平公正,才能让学生心服信服。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和“刺头儿”,更应该保护他们珍贵的自尊心。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严厉批评时,也要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当老师多年,我们常常发现:毕业后还记得你的,多年后还能回来看看你陪你唠唠嗑的,多是当年那些让你恨铁不成钢,气得头发都早白了几根的“熊孩子们”。
二 、爱得幽默
孩子始终是孩子,哪怕现在的初一学生有的已长得牛高马大,虎背熊腰,但他内心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童,我们对他们的爱还应多些包容,对于他们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们有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记得教初一时,我讲课文时不小心读错了一个字音,抱歉地对大家说:“不好意思侯老师记错了。”下面一个洪亮的声音接嘴道:“人老了没办法”。我一顿,满教室鸦雀无声,一双双小眼睛或带紧张,或带戏谑的看着我。如果是十年前的侯老师,会立刻吼回去:“哪个说的?站起来!”;如果是五年前的侯老师,会假装没听见继续讲课;那么现在的侯老师呢,我微微一叹气,说:“哎,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大家笑)虽然侯老师已不是二八佳人,可也没到老态龙钟呀,勉强算得上是半老徐娘嘛,你这样一说,我的心,好痛。”全班爆笑。我接着说:“那怎样才能抚平我受伤的心灵?我看只有你们接下来更认真的听讲才能让我得到一些安慰了。”这节课接下来上得很愉快。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在那个“声音洪亮”的同学的周记里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我原以为侯老师应该是和我妈妈年纪差不多的中年老女人,(好嘛,还是老!我腹诽),三、四十岁不是应该很老了吗?不是应该啰啰嗦嗦的吗?看来新老师比我想像中要幽默。语文课还是有点好耍哈。”我这才了解到,也许这个学生当时不是想故意给我难堪,只不过说了一些孩子的心里话,在十一二岁的孩子眼里,三四十岁可能非常遥远吧,“童言无忌,大风吹去”,有时候,老师的爱需要一点幽默,需要换位思考,从而让师生共同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爱得坚持
爱学生,不难;爱一学期,也不难;难得是坚守,特别是在困境中的坚守。当前我们学校面临着暂时的困境,但环顾身边的老师,无一不在尽心尽力地教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年届花甲,即将退休仍一丝不苟给学生讲题的老教师;有身兼数职,工作繁忙还在找学生谈心的班主任老师;有工作量暂时不满,还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备课、改作业的科任老师;还有虚心求教、不断磨课改进自己教学质量的年轻老师,这些,都是源于我们老师的初心: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对家长的负责,对学生不变的爱。就像魏书生说得那段话一样: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教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事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那段青春年华。
是的,坚守本分,不忘初心,圆我们共同的梦。
一等奖:
2.终身学习,师德提升的必经之道
--师德学习感想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董鑫
又到一年教师节,师德师风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媒体舆论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师,也成了网上各种吃瓜群众吐槽、诟病的对象,最终,一地鸡毛收场。
我们作为长期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心里必不是滋味,诚然,教师队伍里会有极少数败类出现,但哪一个行业里又没有呢?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是尽职尽责、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可什么却总是成为焦点呢?一方面,我们看到,我国各个阶段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善;另一方面,社会各个阶层人员道德水准、素质不一,自然众说纷纭;再有,社会、家长对教师师德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是在不断变化、提高的,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目标必须直视的问题。
在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并规定了师德规范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它们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在这六个方面中,我们重点一直在关注、强调的是前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成为一名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是必须遵守的。而对第六个方面“终身学习”往往关注不够的,就拿终身学习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来说吧,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组尴尬的数据,据统计:全球平均年读书量最多的是犹太人,人均65本,其次是日本人,人均40本,韩国人均20本,而中国人呢?年人均5本,这当中还包括学生的课本、辅导材料等等,也就是说,有不少中国人每年是不读书的。那我们教师呢,如果不热爱阅读、不注重终身学习、提升,又怎能说自己是一个师德合格的人呢?又怎能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又怎么去教育早已改变了的中国孩子?唯有终身学习,才是使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断提升的阶梯。
当前,一个全新的时代扑面而来,记得2013年9月3日,诺基亚破产了,被微软收购。时任诺基亚CEO的约玛·奥利拉最后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说完,连同他在内的几十名高管潸然落泪,这个拥有150年历史的手机霸主,最终一次无奈的方式落寂谢幕。我们回顾一下身边一些耳熟能详的产品,从诞生到用户数量超过5000万,用了多长时间: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8年;互联网,用了4年;iPod,用了3年;Facebook,用了2年;微博、微信,用了不到一年。当我们还没有熟练微信支付时,已经过时了,面部扫描支付已经诞生;当我们还在医院排队苦苦候医时,纳米机器人正在完成对病人的治疗;当我们勤于笔耕时,电脑已经能够自主写出流畅的新闻稿了;今天,我们刚毕业的高三学子进入大学,三年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一半已经过时了;Alphago与李世石、柯洁的人机对决,也正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新的时代正扑面而来,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准备好了吗?
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准备好了么?首先,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学习的方式很灵活多样。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都有网络课程、最不济,也有校外辅导班,他可以自己去学,而且都是名师讲的。这样导致一些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而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当下,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如果当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面对这样的学生,这个书怎么教?
其次,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在很多大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一个四岁的孩子会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每年都我们读会看到不少学生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焦虑的是可能考不到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孩子们太可怜了。面对这样的学生,这个书怎么教?
第三,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老师、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曾听家长反映,他跟儿子下棋,孩子是不肯输的,他输了就急。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当下,不少父母都已经给孩子铺设好了一条人生之路,这条路不一定是孩子选的,而是以家长的憧憬来设计的,而且,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其实他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是家长的期望太高,特别是对独生子女,面对这样的情形,孩子又能怎么样呢?面对这样的学生,这个书怎么教?
写到这,才发现,其实我们面对的环境在变化、人在变,师德不变,这个书,怎么教?所以,终身学习,是提升师德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在终身学习中,读书,是最重要的品质,那么老师应该读那些书呢?个人认为,应该是以下四类;第一类,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心理教育类别。作为一名教师,专业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专业素养不强,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知识缺乏,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能很好走进学生心灵,是迟早要丢饭碗的。第二类,文学修养、陶冶情操类别。教师的修为、气度,一方面决定了教师共工作能否愉快,也决定能否启迪学生心灵,和学生良好沟通,另一方面,以为有修养、有内涵的老师,往往会获得学生的敬仰,也是学生效仿的对象;第三方面,哲学思想类书籍。这一类书籍,往往能使我们从根源上去考虑问题,想的更深、看得更远,是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人;第四类,情趣爱好类别。会生活,才会工作,老师不是苦行僧。我们除了要有去看世界的决心,还得有看世界的方法。充满生活情趣、幽默风趣、才艺多多的老师往往是学生喜欢的、向往成为的对象。
“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而唯有终身学习,才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必经之道。
一等奖:
3.“教师”和“名师”的距离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欧苡
拜读了易晓老师的著作——《从文字到心灵》,最大的感觉是一种不能言说的惶恐。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在山脚的爬山人仰望山顶的登顶人,不知道自己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花多大工夫才能接近他们的位置,当然也可能永远不能企及。因为有些人走得太高远,自己也变得自惭形秽,越是接触那些始终保持“语文情怀”的语文人,就越是感觉自己差距甚大,想去务实地学些什么,却发现要学的实在太多,而自己似乎连先迈哪一步都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感觉便是读书后最大的真切感受。
“读大学的时候,在摇曳的烛光下看苏联小说《乡村女教师》,瓦连卡的教师生涯深深地感动了我;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则使我看到了教育对于人的意义:高山背后,飞出一群老鹰,它们边飞边叫,寻找着美好的生活。在那时的我看来,教育是一首诗,从事教育,就是在谱写有价值的人生之诗。”易晓老师在《生命是去粗存精的反刍》这样定义教育的意义。教育对于我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大学刚刚毕业充满了教育的理想和激情,做很多事的时候都是充满了想法和新鲜,但是这种教育的热情到底能够保持多久呢?从开始盼望着在学生周记本上留下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到后来也许只会很粗略地写上“不错”两个大字。我知道,我离平庸又近了一步。于是教学成了日复一日重复的劳动,有可能的“事业”也就慢慢变成“职业”而已。
“学养”,温暖的词语,我希望自己能以一种学习的姿态,不断走向更为丰厚的人生。因为我看到太多的时候,老师们无暇阅读、研究,语文课堂没有文化,只有练习;阅读教学没有见解,只有答案。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我们就容易遗忘,就容易老化,而当我们在课堂上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不得不说“下课后我们再交流”时,我们固然有真诚的一面,却更显出自我的苍白。所以,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不断读书、不断给自己学习动力的人。”很清楚地记得在读大学的时候学校教学楼有大大的几个字——“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可见学养对一名老师有多么重要。但是如果要问问老师最近读了些什么书,我想很多人都会说天天做题、处理学生问题、备课、完成学校各种琐事,哪有什么时间读书啊。自己也读书,但是很显然没有任何系统或广博而言。读书全凭兴趣爱好,全看心情,自然这种无意识带给学生的也只是寥寥。而为了教学又自发取读了多少呢?“每教一篇课文,每学一本教材,我都要求自己努力吃透这些文本,获得语文知识和文化精神的涵养。比如为了教学《鸣凤之死》,通读巴金的《家》《春》《秋》;为了教学《泪珠与珍珠》,通读琦君的《往事恍如昨》《母心·佛心》等作品;为了教学《动人的北平》,通读《林语堂自传》《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为了教学《边城》,重新阅读《边城》原著,读糜华菱编的《沈从文的凤凰城》、汪曾祺的《我的老师沈从文》、沈从文的《无从驯服的斑马》等。”这是易晓老师一直坚持做到的。而我为什么一直还处于“模仿”中,我教的只能叫“课文”,原因可见一斑。
“一线教学的19年,我竭力做好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犹记得参加成都市高中赛课,执教壶井荣的《蒲公英》,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锤炼,语文组老师凑在一起听我的课,一起出主意帮我修改。那一个月的我,几乎每天都在思考,都在重写教案,直到自己最终找到突破的方向,确立了以散文阅读方法为线的教学层次,明确了文章主题挖掘的深度。上全省公开课《边城》,我事先阅读了大量有关沈从文的文字,备课虽然只有两天,准备却是一个月。而学校的每一次考试题,我都会认真审核;每一次年轻教师赛课,我都会参与指导。我侧重于阅读、作文两个板块的研究,关注与此相关的高考信息,在教学中努力从语文教学的根脉入手,去解决语文积淀与表达的问题。所以我会坚持三年随笔练习,建构起高一、高二“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训练”,高三“升格训练”的思路,也把学生的作文和自己的文章放在一起品评,定期收集时事评论以共享。而在阅读方面,我会从“教学内容”的建设入手,尝试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建设,实践王荣生教授“定篇”与“例文”的教学思路。而现在,从事教研工作的我,着眼区域课堂品质提升,带领着名师工作室的二十余位老师,践行“厚、慢、精、我”的课堂追求,作讲座、示范……我在忙碌中寻求一种新的姿态,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追寻。”而我们的教学往往陷入“无组织的零敲碎打”,对于公开课能回避就回避,即使赶鸭子上架也迫切希望百度一下,对于作文和阅读更是抱着“听天命、尽人事”的态度,还自我安慰“语文并不是高中语文老师教出来的。”普通教师和名师之间隔着“高度”的鸿沟。
都知道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我也和学生师生共读,上课每天都给学生留出10分钟来阅读,阅读后也需要完成阅读心得,也有阅读交流课,但是仅限于“点到为止”,而且因为自己读书就过于随意,因此给学生推荐的书目自然也很随意。看了“四川师大附中语文读书活动推荐书目”顿时感觉自己平时做的实在是冰山一角。推荐书目分为古代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书籍、历史哲学文化书籍、科学史著作、科学人文丛书、哲人石丛书、新视角书系、支点丛书、盗火者丛书、科学与人译丛、剑桥文丛、科学大师传记丛书、中国科普佳作选、关照生命书系。涉及的书籍有一百多本。想想自己跟学生合读过一本《时间简史》后完全放弃了科学类作品的阅读。这么多的书籍读下来,学生的思想深度不容小觑。老师的思想高度决定了同学们的思想维度。我准备下学期让学生来做读书推荐,要说明推荐理由,同学投票产生本学期师生共读的书目。除此之外,老师根据课堂需要再每月推荐一本书。
课堂也是区别普通老师和名师的重要媒介。易晓老师《边城》一课的教学设计引人深思。
紧扣文本,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勾画文本,思考围绕着端午节,翠翠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说翠翠是美好的人物形象,你能描述一下她有哪些美吗?
A.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P15 )
B.“你个悖时砍脑壳的!”(P18)
C.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P19)
D.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P20)
E.“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P21)
F.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P22)
G.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P23)
——翠翠天真无邪,善良温顺,乖巧可人;又情窦初开,懵懵懂懂,充满对爱情的向往。”
广博地拓展补充扩大课堂容量:“‘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家书”
“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美国·金介甫
(2)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补充1:
本文成书于1934年,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引发了他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补充2: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2.作者这么热爱美好的世界,可是为什么故事不是大团圆的结局?
补充:
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补充:
溪水依然在流,青山依然苍翠如烟,可是一个诗意的神话终于还是破灭了。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李锐《另一种纪念碑》
补充:“我的主意不是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多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题记》”
让学生的思考深下去:“今天,人们为什么要不远千里前往凤凰?“边城”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意义在哪里?”
名师的课堂贯彻了“紧、广、深”三个字,而这三个字的距离也许就得用一生时间去追求。
差距天上人间,只愿能学得些皮毛。
一等奖:
4.要有仁爱之心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黄建军
习主席提出新时期“四有好老师”的压轴标准就是“要有仁爱之心”,由此可见“仁爱之心”在师德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曰仁”,但较为广泛认可的是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对恻隐之心论述,其实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它的基础和核心,则是“不忍之心”。
关于“爱”,孟子《孟子-离娄下》的论述也很得到认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说: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常常是不可分割的,但又有所不同。爱,意味着喜欢,是对自己喜欢的亊物的态度;而仁,是对一切亊物应持的态度,常常上升到家国治理的层面,譬如“仁政”。
以上这些与习主席提出四有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有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关系很大、很不一般,很值得探讨。
最重要的,是现实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不良老师频出,有“范跑跑”,有针刺幼儿,有性侵留守儿童,这些无疑都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无良老师;还有“教师凭良心工作说”、“教师无外乎就是挣碗饭说”以及经济发展对部分教师潜意识的消极影响等诸般社会现实警醒我们,重建教师“仁爱之心”已经是当下教师师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要有仁爱之心,最高的标准就是要我们自觉塑造“仁者”形象,自觉“爱人”,把“仁爱”化作自身血脉,从心灵深处自觉“仁爱”。
要有仁爱之心,首先就是我们对学生既要“仁”又要“爱”。以前讲“爱”,现在“仁”“爱”并讲,就是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施“仁政”。为什么特别提出“施仁政”,其实就是希望我们的班规、校纪能从“仁”的角度出发制定。
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求我们对待家长也要有“仁爱”。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其实位置是相同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只是角度和方法可能不同;家长不是教师的学生,虽然我们有家长学校;家长与教师是同伴、是朋友,甚至是“战友”。所以对待家长要尊重、尊敬。
从学校层面讲,我们也要有仁爱之心。我们要爱学校、爱同事,对学校仁,对同事仁;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学校发展好了,我们才能发展好。
“要有仁爱之心”是一个宏大的题目,这短短的几百字不可能说清楚的,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算是抛砖迎玉吧。
一等奖:
5.如何帮扶“学困生”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傅相万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困生”这个词并不陌生,对“学困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也应该是公认的事实。就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两三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为了防止遗忘,学生无休止的复习和学习,结果效果还是不明显。
当下,“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和思想压力愈加繁重。多数老师最终自然就不在意“学困生”的存在,老师通过对“学困生”多次辅导和帮扶后,发现没有明显效果,于是自然就逐渐淡忘了。多数“学困生”最后不得不“自生自灭”了。
2014年9月9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并对“四有好老师”作了诠释和予以期待。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四有好老师”中,有两条主要对老师的师德师风作了诠释和期望。其一是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其二是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作为中学老师,应该对“学困生”的形成根源和如何有效帮扶“学困生”尽自己的职责,尽显师德情怀。
首先,学习困难学生的根源在于小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通过30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得出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或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身的程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其次,教师应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待“学困生”就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如果他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病毫无希望了……那他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这样的医生应该一天也不能在医院里待下去!而在我们的教师群体中,也有老师让学生感到,甚至有时直接对学生说,他是一个毫无希望的人,无论如何学习都考不上大学?这是不能容许的。我们必须神圣地爱护自己的职业荣誉,高高举起人道主义旗帜。
如何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呢?第一,给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劳动者,一个独立的公民,一定要让他在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智育的培养应在形成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面貌和公民品质上加强。不容许学生感到自己没有学好,干什么都不行,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要低人一等。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上的创伤,也是对社会稳定造成潜意识的一种威胁。
第二,多给学生机会,发现他的闪光点,培养他的好奇心。教师常常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惊讶,有时答案就在眼前,只要你看一下,用思维的链条把两样东西连接起来,马上就能弄懂,可是学生却什么也看不见。是因为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找到自信,没有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找不到问题的出路。这类学生往往缺乏求知欲和好钻研的精神。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应牢记一条重要的真理:一个人所应有的东西,是在他出生以后,依靠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在他的身上形成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和老师对话和沟通,对给时间和机会,让他把精力集中在问题和知识上,发现有闪光点应及时表扬。使他在学习上渐渐产生自信和兴趣。
第三、杜绝一个误区。认为“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就是背诵不了教材中的必须记忆的东西,于是就让他们天天背诵该背和识记的内容,结果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导致学生更加迟钝了。其实这是更加伤害学生的行为,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培养智慧,发展大脑,交他们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智力。
最后,当和“学困生”一起学习时,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因为一句话或一个手势使得他感到老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在每一节课上,都应当让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现的一步,都要让他取得一点点成绩。可以为他们单独量身制定课外作业。对待“学困生”,只要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要有耐心,学生的曙光就在前面,老师的欣慰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全一册)
一等奖:
6.教育就是爱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石华
题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刚刚大学毕业初次登上讲台,带了一届学生人数超多的班级,不知道为什么招了那么多学生,一个班70个同学,课桌紧靠讲台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教室的后墙,最后一排学生后背贴墙,除了窄窄的过道供学生进出外,连教室的后门都出不去人。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为了树立威信,我每天上课只能用一张“冷脸”来面对他们,上课不苟言笑,生怕一笑就让他们就觉得我很温和,可以随便“欺负”我,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调皮捣蛋之类的。每次上课绷着脸自己都觉得累,尽管学生上课时不敢轻举妄动,但看得出来他们学得也很被动,学得不开心。他们平时见到我就远远地溜走了,实在绕不开,见面时总露出怯怯的表情,想亲近有不敢。当时跟我搭档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天他告诉我:教书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严,同时也要用爱去温暖他们。细细品味他的话,慢慢地学着在知识的传授中幽默一点,在同学们快要昏昏欲睡中给他们讲个笑话,开个玩笑。慢慢地学着和同学们交朋友,和他们聊天,同他们一起制作英语小报,一起做游戏,在运动会为他们加油,放学后一起回家,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渐渐地同学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了,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记笔记,学习投入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对他们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我也很开心,我天生爱笑,不需要绷着脸上课真好。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了,教学相长。巴特尔也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这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对学生无私的爱,是教育的魂!
有一个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的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它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曾经对老师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咱们来看看陶行知先生是怎么做的。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去年,我参加了一次骨干教师赴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为期一周的跟岗研培活动,这次经历让我对“教育就是爱”又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
在跟岗研培期间,我聆听了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唐文红校长的《美好教育理念实践探索》讲座,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唐校长的教育理念:美好教育,即:顺应天性,培育人性,发展个性,办一所有美好记忆的学校,在她娓娓道来的话语里,蕴含着教育的智慧和真谛:以人为本。她说教书不仅仅是教学科,而是教活生生的人。老师对学生的爱要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要无私、包容、温暖。她说“龙外的真正成就,并不是获得的各类奖励、荣誉,而是每个龙外学子个人的最大成功和幸福”。
在唐校长的美好教育理念引领下,龙外的英语教学别具一格,他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止于传播知识,他们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美。在教英语生词时,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图文并茂,让一个个生词在语境中变得既生动又有趣。在教学课本上的短文时,他们把课本上枯燥的英语短文一句句搬到屏幕上,插上美图,配上音乐,做成动画,硬是把冰冷的文字变得活灵活现。这样的课堂令人愉悦、给人美的享受。此外,他们为学生们收集了很多与课本内容相关或配套的美文、好书、音频或视频资料,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浩瀚知识的殿堂大门。在美好教育理念的熏陶下,龙外学子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沉,才能更加认真、更加耐心、更加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自于高尚的师德,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
二等奖:
7.自敬自重,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王志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正如教育前辈们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学校多次的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学习,我认为:要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德为师,爱岗敬业,依法治学,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要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向全国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爱执教,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们中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边远贫困山区,安贫乐教,艰苦创业,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学习他们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爱生如子,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象他们那样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象他们那样严慈相济,甘为人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通过开学师德师风的教育专题学习会议,使我对开展的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教育部要求我们: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因此,针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或突出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极有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已经面临退休,仍应该坚守岗位,勤奋工作,扎实完成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活到老、学到了,一辈子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把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工作继续做下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二等奖:
8.读《红手指》有感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唐思逸
女儿几次给我推荐,让我读东野圭吾写的《红手指》,但因为我对日本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喜欢,所以一直都不以为然。但这个暑假,女儿再次给我推荐,说该书是一本写家庭矛盾和养老的书,并且说她已经给我买了回来,有空看看吧,相信我会喜欢的。就这样,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各种葛优躺的下午,我拿起了女儿放在我手边的《红手指》读了起来。一读,就欲罢不能,一鼓作气,读完,然后,呆坐在沙发上,脑子里被震惊和各种各样的纠结塞得满满的。冰冷,绝望,迷惑,愤怒,温暖,心痛,这些词都无法表达我看完书后的情绪,真的是很烧脑的一本书。然后我又马上下载了电影版的《红手指》,影片中演员对角色传神,细腻的刻画让我陷入了更深的思索。基于这些,我决定写点什么。尽管我知道要把我脑中乱糟糟的脉络和思绪理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如果不写出来,会把我憋屈死。这是我写这个读后感最真实的缘由,不吐不快。
该书讲述一个父亲,为了让自己不满十四岁的孩子逃避杀人的责任,而试图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当儿子的替罪羊的故事。可能更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反映养老的问题。但作为教师的我,有着把一切事物都放到自己职业范畴去考量的职业病。所以我看到了纵横交织的五条线索,相互支撑,相互丰满,反映人性各个时期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线索一:作为子女,对待年老的父母,尤其是生病多年或老年痴呆的父母,我们究竟该怎样做?
我清晰地记得书中的一句话:“我们把妈妈都当成什么了”?我们是如何对待生我们养我们的妈妈,有没有试着去了解他们的辛酸?有没有想要分担他们痛楚?有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书中的男主角无疑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为了迎合妻子,对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孝顺的子女都不会吝啬金钱,他们会给父母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却无法在时间上陪伴父母。
而书中的警官先生却非常完美的诠释了一个关心父母灵魂的儿子应该怎么做,他认为关爱父母要以父母的喜好出发,而不是我们的喜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不给父母脸色看,尊重他们,哪怕不理解,也要尊重。这就是他为什么即便旁人不理解,但他也要坚守他对他父亲的承诺:让他父亲孤独地死去!因为他尊重了他父亲的意愿。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真正的坦荡而不是世俗的所谓的尽孝。
已步入中年的我们的孩子在渐渐长大,而我们的父母却在一点一点老去,到了我们放开孩子的手,牵紧父母的手的时候了,就像他们小时候牵着我们一样!和同样中年的你们共勉。
线索二:作为家长,对待成长中的孩子,究竟该怎样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呢?
当一个母亲,母爱泛滥的时候,便会不断的包庇和纵容自己的孩子;当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爱,转化为一种溺爱的时候,罪恶便开始了。当一个父亲,面对自己犯了罪的儿子,让自己年迈的母亲去顶罪,这种选择对年幼的孩子又是怎样的一种影响呢?他其实在用自己的言行给了孩子最糟糕的人生榜样。这些情节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学生因为父母赡养老人方面的问题处理不妥当,几年来,全家人都不在同一张桌上吃饭。外婆把饭做好之后,一家五口人都端着饭碗到各自的卧室吃饭,这是怎样的一个令人窒息的空间,那不是家,那是地狱。我们的家庭教育竟能让人陷入如此的囹圄。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明辨是非。在犯错误时帮助他们勇敢的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人生不像磁带可以倒回重来。
书中男主角的母亲假装老年痴呆,一直守护在家人的身边,即便被冷漠、被利用,她只能用仅存的回忆,来原谅她的子孙们,通过无声的,智慧的方式唤醒儿子,在最后时刻实现了自我救赎。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对孩子执着的爱,那是一种温暖的,伟大的,让人肃然起敬的爱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思考。
线索三: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扮演妻子,丈夫,兄弟姐妹的角色?
本书就情节而言,是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但是它展现出来的家庭带给我的思考是深远的。一个不关心父母,不关心妻子,不关心儿子的男主角,一个刻薄蛮横的儿媳养出了一个骄纵无礼的孙子的。这些都足以说明一个不和睦的家庭并不是一两个人的异常,而是每一个人的自私、冷漠、无所谓累加在一起的效果。这本书给我们展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亲情缺失。相比男主角前原昭夫一家黑暗无边的冷漠,警官加贺恭一郎在私下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对父亲的关爱,文中这种细微穿插着的亲情之爱,是那么温暖,那么的更弥足珍贵。
也许现在只是前原昭夫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前徘徊迷惘。如果有一天,同样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是值得去思考的。其实在这则故事之后隐藏的是一个当今社会悲凉的现实,一个令人十分心痛的现实:家庭成员间缺少“亲情之爱”。
我们唯有扮演好家庭的每个角色,才能让爱轻轻弥漫。我们常说,没有百分百的父母,唯有百分百爱我们的父母,以此勉励自己:人到中年,勿忘初心。
线索四:作为教师,该具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书中,警官加贺恭一郎看出昭夫说谎之后并没有立即揭穿他的谎言,而是对同是刑警的表弟松宫说:“刑警并不是只破案就够了,什么时候破案,怎么破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家里有隐蔽的真相,但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逼迫他们说出来,必须在家里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书中结尾警官加贺对松宫说:“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即便是老人,不,正因为是老人才会有无法消除的心灵伤痛,而治愈它们的方法不一而足,虽然周围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可重要的是及时不能理解,我们也应该给予尊重。”
前原昭夫以为他们的谎言可以瞒天过海,却被侦探加贺恭一郎一眼看穿,但是他却未立即揭穿谎言,而是希望前原昭夫可以自己说出真相。
我也还清晰地记得,警察和记者的对话:我们不应该习惯这种报道和犯罪,你(指记者)那支笔既能救人也能杀人。我们当老师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些情节都无疑展现了警官加贺恭一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因如此,一场人性的悲凉救赎终于得以成功。
当我合上书的那一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儿子犯罪,到隐瞒罪行,到最终让年迈的母亲去顶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绍夫对母亲的冷漠!一味的纵容和包庇自己的儿子,却遗忘了母亲那颗从来都只愿躲在自己世界的凄凉的心……
线索的繁杂让我无法一下子理清思绪,写这篇读后感,也很抠脑壳。尽管有很多话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怎样说清楚,写写停停,总觉得词不达意,总觉得意犹未尽。我想,以后我再看这本书,肯定还有新的想法。尽管我讲不清楚,但如果能让读者的你萌生了去看看这本书的想法,并最终去看了这本书,这也是我的成功吧。
我认为,对于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的年轻父母们以及有能力养育二胎的父母们,这本书无疑让我们思考该怎样陪伴孩子,教育孩子。
读了这本书,我的后续设想:
1.打算利用国庆节倡导高二年级所有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观看这部影片,并写出观后感。
2.让家长和孩子相互写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孩子教育中的得失,家长给孩子写的话,摘录出来,做成PPT,在家长会上分享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也请家长在家长会上提出你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留给其他家长思考,在下次家长会上,请其他家长来分享好的教育理念。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题外话: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又陆续看了《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我喜欢上了东野圭吾的书,因为他的书,永远也猜不到结局,而每一个结局中都藏有一个秘密,每一个秘密都让人震撼。
二等奖:
9.做好精业、敬业,传道、解惑者的追求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范孝勇
从事德育,从事教学,二者应当有机结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孩子和学生都是有生命的鲜活个体而决定的。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这样的思想和意识呢?这就注定了,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研究好细节,尊重生命,启动对话,实践和生命的沟通,陪伴孩子的成长。各个学科,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在核心教学思想上,则是统一的,这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成长,即未来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的培养。物理学科方面的德育教育,我想其核心之一就是教师先要给学生以专业高度、知识上的敬仰,其次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用心的浇筑,以及包括了知识的传承和为道上的启迪,再次就是教师对学生职业精神上能有职业道德熏陶。
何为学科专业知识的高度?就是说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在学科上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这样才能熏陶出这一学科方面的未来专业人才。比如说物理方面嘛,个人觉得应当对物理学科枝干和枝叶、物理学科发展过程和历史、物理最新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和成果了熟于胸,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物理学科专业素养的老师。对比之下,是需要个人不断学习的,旧有的知识不丢弃,新有的东西要关心,与时俱进,才能让学生敬佩和敬仰。教师职业的工匠精神,对知识的追求,也应表现在此。所以需要研读最新的科技书籍,报刊杂志,这一方面是自己比较缺失的,我想在这方面要大力度改进和改观。
其二就是亲近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我想这样才能保证和学生能充分的对话和交流,即实施有效的教育。这方面,本人在教学刚毕业的3个教学班的过程中是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不论是教学,还是考试,还是组织其他类型的学习内容,都必须考虑学生的班级差异性,面对的学习困难,以合适的标高组织教学;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困难,以不同方式去帮助他们,真心关心他们。以心换心、以心唤心,尊重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完整的实施教学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这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唤起学生齐心协力去克服遇到的困难,启迪孩子内心的心智、启迪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有生命的有成长力量的有能力的个体。
其三,我个人的观点是,老师必须要有较足的敬业精神,才能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不畏困难,继承老师的这种职业道德,在未来的各个职业领域,把这种职业道德精神发扬光大,社会才有希望、未来的国家才有希望,才能让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百年复兴。所以,平时的教学,本人都尽量一丝不苟;作业尽量全批全改,虽然累,但充实。我想这样一种精神如果被学生传递、继承、发扬,则民族将大有希望。我想只要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
以上是自己结合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也是若干年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和认识,趁此机会成结于此。作为教育工作的之一具体实践者,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点德育教育,启迪他们的一点人生梦想,给他们铸入知识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我想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意义,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弥足珍贵。
二等奖:
10.提升专业素养,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师德学习心得体会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杨伶
暑期,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关于师德师风的两场专题讲座:赵刊老师主讲的《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朱剑松书记主讲的《做“四有”好老师》,学习之余感受颇深。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些都是师德的具体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师德优秀的教师?新学期伊始,四川省某知名中学的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了这样一段话:“最质优价廉的师德是什么?是喜欢学生并被学生喜欢。”我想,对教师来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能够得到学生的真心喜欢和拥戴。
怎样才能塑造一位好老师的形象,让学生喜欢上你呢?我认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喜欢的重要标志之一。记得一位教师这样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是啊,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
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学科专业素养对一位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我想,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我们热爱学生,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我们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水平。唯有“两轮”并行,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成为一名受学生尊敬和喜欢的老师。
从教二十多年的教海征途,转瞬即逝。在跋涉的途中,每一次驻足回眸自己走过的足迹,我总感觉有一种阳光般的美丽。“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攀登,总有一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不忘初心,我将在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二等奖:
11.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西南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李平
师德师风的正确树立是教育的先导,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有“身高人之师,德高人之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不断发展的时期对师德师风内容的不断充实与更新,是有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让我中华民族永立于不败之地的迫切需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充满爱心,实现价值,是社会和自身的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学习,我觉得更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爱党爱国,爱岗敬业。作为教师一定要关心时事,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与时俱进,要把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正确认识,才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发自内心的真爱,才会有真正树立“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和行动。
教师的职业平凡中见伟大,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职。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无怨无悔,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以最大的热情与努力去做好教师本职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从而提高学生们的人格追求与科学素养,才能激励学生们树立正确远大的目标,自觉努力地学习,不断积极进取。
二、满怀爱心、细心呵护
每一位学生他们首先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理解、尊重。在教育教学当中,要以最大的爱心去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师德的核心,也是作为师长所必须拥有的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这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也应该像爱自己孩子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热情,这样的的感情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平等的受到应有的帮助。教师更要细心地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正确评估自己,让他们能在每一次老师的帮助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品尝到不断进步的喜悦。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三心齐俱”,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怀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行为习惯特弱生,对他们既要严厉,又要对他们细微的的好改变要善于及时发现,并且以鼓励帮助带动严肃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z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告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六心,即“爱心、耐心、专心、细心、信心、决心”。教育学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耐心、细心;待人接物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对生活要有永不言败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先学会做人再做学者,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学习与生活。
三、终生学习、开拓进取
在科学知识和技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如果不经常学习进取,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素养,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真正引导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方向。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要终生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要多听取学生和有经验教师的各种意见,虚心学习,去粗取精,不断创新,寻找开辟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时代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与学习观念,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如果教师言而无信,表里不一,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让学生对老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而无法收到教育的效果。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家长的人格,不呵斥,不指责,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让社会,学校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表率,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身体力行做到,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而信其道,才能收到“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效果。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团结互助,教学相长。教师更应廉洁从教,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向学生乱收费,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不体罚学生。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不赌博,不斗殴,不酗酒,爱护公共财物,讲卫生,树文明,衣着大方端庄得体,随时以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提高全民素质做好表率。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以最好的热情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和业务水平,发挥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用一片赤诚之心,满腔热血之情培育人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崇高的师德塑造学生。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更要像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德才兼备的多功能性新时代人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时刻以师德师风的要求规范和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工作。让我们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辛勤的默默耕耘,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